首页 >经济 > 正文

潮声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08个“夫妻水井房”——探访生命禁区的守绿者 最新快讯

2023-06-17 16:12:22来源:杭州网

视频拍摄/制作吴越

“哗哗哗”,水井房传来沙漠里久违的水流声。15分钟前,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养护工黄仲桃和肖洪俩夫妻还指着水桶,念叨:“仅剩的水不多,快要见底了。”

送水工来得比预期更早一些。水车停在房门口,肖洪握着水管往桶里加水。三个半人多高的超大水桶,装着夫妻俩一周500公斤的生活用水,洗澡、喝水、洗衣都得靠这些。


(资料图)

塔里木沙漠公路所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在这连棵梭梭树都难以存活的“生命禁区”,却有108个水井房沿着公路纵跨沙漠。黄仲桃和肖洪夫妻便是守井人之一。

这108个水井房隶属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每个几乎都由一对夫妻值守,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它“夫妻水井房”,值守的家庭大多来自四川、陕西、湖南和河南等地。

每对常年值守的夫妻,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养护四公里范围内约40行、20万棵树木。有夫妻坚守了十六年,也有夫妻来后的第二天,就回老家了……

在6月17日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前,6月中旬,潮新闻记者赶赴新疆,探访了流动沙漠中的世界最长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也正是有了“夫妻水井房”的守护,436公里长的绿色防护林犹如一条巨龙,成为阻隔流沙湮没公路的坚实屏障,守护着中国油气能源运输的动脉。

枕头下的“日记本”,记着养护时间和水量

“3月,树叶子都还没长,现在都已经这么茂盛了。”6月13日,来自陕西渭南县的王亚斌和魏亚丽夫妻,在工作薄上记录防护林施肥情况。

每年4月、6月和8月,按照养护规定,王亚斌和魏亚丽都得给树施一次肥料。在操作房里,王亚斌打开施肥闸门,化肥溶解到水里,通过滴灌系统把养分输送给梭梭树。

除了这些,夫妻俩还负责滴灌系统管道检修。每天早上9时,俩人定时打开滴灌阀门,监测水压表。现在水管上都安装了智能阀门,一旦水压表异常,他们便可通过系统定位到四公里范围内的漏水阀门。

为此,王亚斌还特地画了一张阀门地图,方便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赶去维修。地图夹在夫妻俩的工作日记本,被压在王亚斌的枕头底下。

工作日记上,夫妻俩记录者滴灌、施肥、材料更换等每天日常。比如滴灌启动时间、轮灌区范围和累积用水量;3月份累计更换毛管接头21个等等。

出门检修,王亚斌和魏亚丽有时会碰到天一下子黑了,沙尘暴在靠近,来不及往回赶,只能躲在防护林里。“老家有雷阵雨,这里是沙尘暴,都来得特别快。”见多了,俩人还摸索出了规律,早上出门更容易遇上沙尘暴。

这样工作,夫妻俩已经干了四年。之前俩人在老家是木工,也从来没见过沙漠,对刚来时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王亚斌说待不惯,“没过几天都跑回去了,直到第二年再来,才总算能接受。”魏亚丽回想起刚住沙漠的前几夜,笑了,“就像没妈的孩子被扔在沙漠,晚上害怕得不敢出门。”

“和老家比,在沙漠工作不辛苦,但是生活条件确实苦。”魏亚丽说,早些年,水井房经常受缺电困扰,所有用电靠抽水机一边抽地下水,一边发电。抽水机停工了,水井房也就没电了。“食物也没法存放,不敢买叶子菜,更别说买肉了”。

去年,水井房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沙漠里竖起的两块大板子吸收阳光,向水井房输电。从此,夫妻俩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终于24小时通电,公司也给他俩配上了空调、冰箱和电视机。尽管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好在电视信号稳定,生活也没有以前无聊了。

在沙漠这样的干燥气候,王亚斌的关节炎才有所缓和。看着丈夫住在老家双腿隐隐作痛,魏亚丽疼在心里,所以她也不远千里来这里,方便照顾丈夫,不过心头却难舍老家八旬母亲和正在念高二的女儿。

视频通话信号断断续续,夫妻俩只能通过女儿发来的微信照片看到家人近况。“每月给女儿四五百元生活费,女儿觉得我们在沙漠很艰苦,钱都不舍得花。”魏亚丽谈起女儿内心满是愧疚,但是要干到什么时候,她自己都说不好。

常驻沙漠16年,梭梭树长得比房子还高

黄仲桃和肖洪所住的001号水井房,与其他水井房相比,距离县城最近。尽管如此,如果他们搭乘汽车去县城,一趟往返仍得五六个小时。

每个水井房有三个房间,一个卧室,两个工作间。这间不大的卧室里,放着两张床、两个冰柜和三大桶生活用水。一张小桌子上,肖洪正在教2岁的孙女包馄饨。

通往厨房的房门上,挂着洗脸毛巾、围兜。再往里走,柴米油盐样样俱全,不过地方小得只能容纳一个人转身。就是在这样的水井房里,夫妻俩已住了十六年。

“树苗原本只有10厘米,你看,现在都已经比我们房子高了。”黄仲桃指出窗户外,发出爽朗笑声,“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树苗,像孩子一样每年在长高。”

刚来的时候,每年偶然遇上一两次下雨,“这些雨,撒几点就没了。现在沙漠有大雨了。”黄仲桃记录了这些年的下雨、沙尘暴情况。5月30日,是今年沙漠下的第一场大雨,直到晚上11时才停,这在黄仲桃的记录中极为罕见。

“下大雨肯定有一点激动,一般县城里下雨,我们这儿只刮沙尘暴。”尽管,地面的积水都快把房门口淹没了,激动之下,黄仲桃和丈夫在屋里跳起了广场舞。

让黄仲桃和肖洪更为高兴的是,这些年生态正在好转,防护林里还有了麻雀。在夫妻俩看来,“这份工作更像是得到了上天肯定”。

黄仲桃告诉潮新闻记者,原本她是瓷砖企业的工人。下岗后,她和丈夫来到这里养护沙漠防护林。俩人觉得,这里只要按照规章制度干,便不会下岗。结果一干,这么多年过去了。

黄仲桃一年回趟四川老家,肖洪已经三年多没回去了。“老家城里太唠叨,习惯了沙漠的清净日子”。黄仲桃觉得回老家反倒有点不习惯。如今,黄仲桃和肖洪的儿女,也都来轮台县十多年了。

“儿子、媳妇刚来的时候,还在016号夫妻井守了7个月,现在在县城里开餐厅;女儿、女婿来旅游,我让他们在002号井守了两个月后,后来也留在轮台县了,现在女儿在县里买了房,外孙女都上高中了。”

透过窗户,黄仲桃和肖洪夫妻俩,看着一辆辆油气运输车疾驰而过,今年沙漠公路的运输车比往年都要多。他俩是塔里木沙漠公路夫妻水井房里,待得最久的防护林养护工。夫妻俩已经把水井房当成了第二个家。

“生命禁区”奇迹,防护林贯穿中国最大沙漠

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全长522公里(沙漠路段466公里),是国内首条沙漠公路。

从距轮台县县城沿沙漠公路开车两个多小时,一块水泥堆砌的路牌墩提醒,“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0km”,这里是沙漠路段的起点。

也就是从这块标识开始算起,每四公里便有一个“夫妻水井房”分布在沙漠公路一侧。

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守护一条纵贯流动沙漠南北的公路,并非易事。

车辆沿着沙漠公路行进,两侧70多米宽的防护林将沙漠与公路相隔。树都已经长得比车高,透过车窗,几乎看不到沙漠景象。

确实,广袤的沙漠被防护林阻隔。流动的沙子,已经被树根深深固定,很难再掀起“风浪”。“如果没有这些防护林,沙漠公路早就被埋在沙丘下了。”黄仲桃介绍,每次看到沙尘暴过后,防护林后的沙丘都会被重塑造型。

据了解,为解决沙漠公路长期防沙固沙问题,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实施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宽度72-78米,面积4.8万亩,种植了梭梭、红柳、沙拐枣等2080万株绿植,铺设滴灌线路21161公里,相当于跨越半个赤道。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途,钻凿了100多眼水源井,每个水井房通过抽取地下水滴灌防护林。据王亚斌的工作手册记录,防护林采用轮灌制度,根据水压及时调整其属区内的56个阀门操作,确保他管理的四公里防护林每26天能“喝”到一次水。

“每次打开2-3个阀门,一天只能浇一段。阀门开多了,水压不够,沙坡高处的树就喝不到水。”王亚斌介绍,他们每天都看水压表,水压高了可多开一个阀门,水压小了就只能少开一个,都需要视情况调节。

王亚斌带着潮新闻记者来到距离水井房一公里外的防护林,当天正好轮到这片区域滴灌。公路两侧,铺设在沙地上的水管每隔50厘米就有一个孔在滴水,一圈圈水印清晰可见。

采访临近结束,王亚斌和魏亚丽夫妻包起饺子,热情招呼晚饭。由于还需数小时赶路,我们婉拒。返程途中,一路上,有的“夫妻水井房”飘出饭菜香,隔着马路都能闻到沙漠里的烟火气。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驶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路旁是这样一块巨大的标识牌。不少人在此驻足,拍照、回望。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