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 > 正文

“非高考生”李白“路中投刺”谒伯乐 ——《登锦城散花楼》诗歌背景

2023-07-28 05:47:21来源:西部经济网 作者:马睿


(相关资料图)

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一作银)钩。飞梯绿(一作缘)云中,极目散我忧(一作愁)。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作夜)一登望,如上九天游。——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十九  今译:  朝阳映照在成都的城墙上,朝霞使散花楼熠熠生辉。金碧辉煌的窗户夹杂着雕梁画栋的门户,珍珠帘子悬挂在玉钩上。楼梯高耸入云,极目远眺使我忘记了忧愁。昏暗的暮雨潇潇流向了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日我登临远眺,犹如于九天之上遨游。  诗歌背景:  人生一辈子,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而是在某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他打破了你固有的思维,提高了你的认知水平,进而提升了你的眼界,助你登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这就是你一生的“贵人”。  唐代文人为官之路主要有五条:参加科举考试、依靠祖宗门荫、流外入流(主要是胥吏)、经由权贵推荐和赴边从军入幕。  由于科举制度尚未完全成熟,唐人入仕还残存着一些汉晋荐举之风。因此,无论是否参加科举,士子们都热衷于向朝中权贵、文坛领袖进献自己的诗文,以求汲引。在当时,人们把这类谒献活动称之为“干谒”,将所进献的诗文称作“行卷”。若参加科举,考生在参加礼部侍郎主持的正式考试之前,还要向主试官再献一次,称之为“省卷”。  李白没参加过科举,一是因出身商人家庭,没考试资格;二是也不屑于走寻常路,只愿一飞冲天。所以,他要想当官只能走“经由权贵举荐”这条路。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正月辛巳,宰相苏颋改任礼部尚书。不久,他被唐玄宗派往蜀地兼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益州大都督府驻地在成都,一把手叫都督,例由亲王或近支宗室遥领,驻京而不赴任。二把手叫长史,例兼剑南道按察使,相当于省长。  苏颋此番入蜀,先发兴州(今陕西略阳),走的是陈仓道,继而由汉中转金牛道经广元入成都。蜀道艰险崎岖,一走便是两个多月。待抵达成都时,已是次年(721年)二月中旬。  在苏颋赴成都途中,一位年轻人专程“路中投刺”,前来拜谒。这个年轻人,就是李白。  “刺”就是现在的名片或自荐信,李白此番“路中投刺”瞄准的对象——苏颋乃是唐中宗、睿宗、玄宗年间朝廷里最牛的“笔杆子”,响当当的文坛领袖。  苏颋除了有《睿宗受禅制》《开元元年赦书》《授宋王成器太子太师制》等具有说服力的公文写作外,文学造诣也很高。一千多年来,许多唐人诗文都已失传,而苏颋的作品却保存了下来,可见其文学水平之高。  由于史料缺乏,李白献给苏颋的诗文内容已不可考,但通过苏颋的读后感,可以推断出来。苏颋读罢李白的作品,对左右群僚赞叹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官场之人说话,往往词约而意丰,话短意思长。在古代文学评论中,“骨力”多指思想境界,“风力”多指文学才华。细品苏颋这段话,至少就包含了好几层意思。首先,他赞扬了李白的思想境界很高。其次,他很委婉地指出了李白的文学才华还欠点火候,还须加强学习。第三,他为李白树立了一个比拼的目标和榜样。  在听了苏颋的婉言劝告后,李白思想上有所冷静,逐渐也意识到了自己与司马相如之间的差距。作为青年人,意识到了不足,才是发奋的开始。此时的李白,且喜且忧。喜的是,初出茅庐便能得到苏颋这样的大文豪的鼓励与鞭策,从而使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加自信、更加踌躇满志,一心要有一番作为。忧的是,没想到自己的文学功底竟然还如此稚嫩,之前确实有点儿自视过高了,而司马相如的文学造诣似乎又高不可攀,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与之比肩啊?  苏颋具体如何鼓励李白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妨猜测一二。一个年轻人,欲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有刻苦认真的精神,文学创作尤其如此。而苏颋和李白恰好都是刻苦认真之人。  苏颋少年时,好学不倦,每欲读书,但又苦于无灯烛,便常在马厩里借着灶中的火光诵读诗书。苏颋向李白讲述这样的经历,必然会对年轻的李白带来莫大的刺激。  而李白尽管家境富裕,也“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而且,他还曾“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这表明,李白在文学创作上也是个极其刻苦认真的人。  不难想象,这两位既聪明早慧又刻苦认真的诗人见了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苏颋对李白的指点和奖掖,无疑使他受益匪浅。

伯乐的鼓励与鞭策往往可以把一个人最高的目标和境界提前预支给千里马,李白一生都没有忘记苏颋的知遇之恩。

作者简介:  马睿 字为愚,四川江油人,系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理事、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