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 > 正文

基建日新月异,铺就经济腾飞路

2024-10-10 14:59:52来源:新华日报


【数据】从9.9万到1.8亿

从油灯到智能电网,从土路到高速公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梦想变成现实……75年来基础设施的跨越,为江苏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也铺就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发电量、用电量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1949年的江苏,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仅为9.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2亿千瓦时。时至2023年,江苏的发电装机容量增至1.8亿千瓦,发电量高达6272.5亿千瓦时。

铁路,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动脉,同样见证了江苏飞速进步。2023年末,全省铁路里程达4623.1公里,比2012年增加2275.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41.4公里,新增1867.9公里。公路里程从1949年的2781公里,增加到158741公里,里程增加的同时,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长江之上,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车实现了江苏过江通道零的突破,如今已拥有18座过江通道,实现天堑变通途。

至2023年底,光缆线路总长度突破450.9万公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1.05亿个,位居全国第二,全省投资建设的5G基站已达23.7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二,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

【解读】从基建到新基建,一路突飞猛进

历经七十五载,江苏绘制出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壮丽画卷。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翼,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建成公路里程增长56倍,实现村村通公路、轨道上的江苏骨架基本形成、运输机场全面落地,运输服务水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表示,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只是江苏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的冰山一角。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基建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完成投资年均增长8.8%,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离不开电力的保障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共投入1.31万亿元,有力保障了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一方面,全省电力可持续能力提升,有力保障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例如2024年电力保供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全网最高用电负荷7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1.47亿千瓦,同比增长11.3%,但电力供应却显得‘游刃有余’:重要设备过载为零、需求侧响应为零。另一方面,绿色电力建设初见成效,我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5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美、德等国家。”蒋昭乙说,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江苏电网成为全国负荷最高的省级电网,用电负荷超过欧盟各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

踏入信息时代,江苏勇立潮头,大力推进新基建,交出一张张亮眼答卷。无论是光缆线路总长度,还是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建成的5G基站数量,江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全省织就了一张高效畅通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

“接下来,江苏要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推动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向产业科技创新优势转化,努力以高水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蒋昭乙分析,要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在新基建方面提前布局,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故事】五座火车站,一个“时光机”

初秋时节,浦口火车站一片从容祥和的景象。阳光洒在翻新的青砖红墙上,给老站涂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如今这里迎来的不再是行色匆匆的旅客,而是天南海北的游客。偶有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坐在站前广场的木椅上唠嗑,或给年轻的游客介绍车站往日的辉煌。

1918年冬,朱自清在这里与父亲告别,写下了《背影》,那时的浦口火车站是当仁不让的交通枢纽。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火车不再从浦口经码头摆渡过江,浦口火车站暂停客运,1985年恢复,2004年转为货运站。而今,它成为南京新的文化地标,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打卡,追忆一个时代的背影。

浦口火车站的每一次转身,是江苏乃至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缩影。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来人往的火车站是旅客集散地,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原上海铁路局南京站南京南客运主任刘咏梅的手机里,有一组珍藏的照片,记录着南京几个火车站的关键节点。回望这几个因时而兴的火车站,仿佛坐上时光机,穿越了时光隧道。

1995年,刘咏梅是南京西站客运员,当时每天发往昆明、成都、南昌等地的列车只有一趟,售票厅和候车室人满为患,就连厕所都挤满了人。

“南京西站作为沪宁铁路的终点站和宁铜铁路的始发站,开车前一个小时就开始安排旅客上车,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刘咏梅介绍,当时日均发送旅客量约1万人次,上班忙得像“打仗”一样,旅客带着大包小包,大多都是外出打工的。“每到春运、农忙等乘客出行高峰期,车厢常态化超员,人挤人、物压物,每节车厢要安排4名列车员疏导。车厢里要挪个窝都非常困难,有的人甚至到站了都挤不下车。”

2006年10月,刘咏梅调到南京站工作。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南京站迅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南京西至上海311公里的路程至少要6小时8分,后来和谐号动车组最高时速达250公里,将行程缩短至1小时58分。”“乘客最关心的只有3点:方便、快速、正点。”见证了列车提速、服务升级,也见证了车站软硬件的提升,刘咏梅感慨,这几十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正是为了满足老百姓不断提高的需求。

2011年6月28日,亚洲最大火车站南京南站建成启用。刘咏梅翻出一张拍摄于2011年2月6日的照片,记录了南京南站站房刚建好的情景,周围一片荒芜,与如今繁忙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见证了南京南站每一步的成长。”那段日子,刘咏梅团队3个人日均步行3万多步。当时他们憧憬,要是车站日均能有10万客流就好了。数据显示,自2011年6月30日南京南站正式运营以来,南京南站客发逐年增长,开行初期日均2.36万人,到2024年日均17.12万人。2024年4月6日客发27.6万人,创南京南站单日客发历史新高。

“当初绿皮火车时速是43公里,现在复兴号列车时速是350公里。”刘咏梅说,南京南站现为京沪高铁五大始发站之一,连接沪汉蓉、宁安、宁杭等多条重要铁路线,成为拥有3场28条站线的特大型铁路枢纽。“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铁、动车的普及,电子客票的推行,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出行体验。”

在采访的最后,刘咏梅指着她最保存的一张新图片介绍,那是9月13日南京北站枢纽工程开工现场的照片。南京北站将和南京南站、南京站三站联动,形成辐射八方的新格局。此外,南京北站在南站站内换乘的理念上再优化,实现“腰部换乘”。

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从时速43公里的蒸汽列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从2.36万人到27.6万人……鲜活滚烫的数字背后,是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看得见、摸得着的沧桑巨变。目前,全省还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沪苏湖铁路将在年底前建成通车,北沿江、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届时全省铁路将全面实现闭环成网。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