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 > 正文

不同年龄段烦恼不一样 “心”难题更需要尊重理解和关爱

2025-03-03 15:48:15来源:重庆日报

从3月1日起,《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提出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面临的“烦恼”,精神科医生也给出不同建议。

“多动症”患儿常被误解

2月26日上午,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门诊候诊区,7岁的阳阳突然向陌生人吐口水,母亲林文急忙道歉。

阳阳从小就坐不住,起初家人以为孩子是活泼调皮,都没在意。进入幼儿园后,他没有规则意识,与人交流的方式也很特别。上小学后,他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加起来才100多分。在儿童青少年门诊,阳阳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自闭症谱系障碍。

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王敏建说,年来,他接诊较多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俗称多动症,有些孩子还会共患自闭症谱系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医学上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环境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冲动行为,孩子容易管不住自己,小动作多,上课容易走神,成绩与实际认知功能发育水不相称。

我国目前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6—16岁在校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约为6.4%,患病孩子常被误解为不听话、不爱学,得不到长辈应有的理解与关爱,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及时治疗和身心健康。王敏建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开展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或药物干预等。

中年人容易遭遇精神障碍

前不久,在朋友聚餐活动中,李伟突然一拳打到朋友脸上,而上一秒,他们还在称兄道弟。

李伟今年45岁,格外向,最工作不顺利、压力大,做什么都兴致不高,少言寡语。“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于是拉他到当地医院看病。”李伟妻子阿琳说,可吃了一段时间药,效果并不大,病情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医生最终判断李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类患者可以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种情绪状态,某些时期,患者看起来和抑郁症高度相似,但在某些时期,患者又可能会表现出超乎常的兴奋愉悦。

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说,中年人群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在遭遇逆境、精神创伤时容易罹患精神障碍。

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没接受过规范治疗,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和自我关怀;另一方面,不少人对精神障碍有病耻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解、不受信任的问题。

老年人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抑郁

78岁的王君已断断续续在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二科住院2年多。

王君以前是厂里的宣传骨干,因跳舞导致半月板损伤患上了滑膜炎后,她就没再跳舞了,话也渐渐少了,几乎整夜睡不着。王君被诊断为抑郁症。

“老年人其实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抑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二科主任赵新民说,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抑郁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通过身体不适表现情绪问题,比如“胃疼”“忽冷忽热”等,而这些不适常常查不到明确病因。

赵新民说,导致老年人抑郁症的因素主要有丧偶、躯体疾病逐渐增多、成为空巢老人等。

现在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以前是大家庭,几代人住在一起,彼此交流多,老年人抑郁的可能很小。现代家庭规模缩小,很多老年人一个月都没人和他说话,这种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导致抑郁。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头条新闻